品牌年轻化=品牌年轻人化?怪不得你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导读:

品牌需不需要保鲜?需不需要年轻?这个误导无数企业家的命题是品牌专家设定的陷阱之一。

品牌是否年轻跟产品有关,产品老化了品牌自然衰退,跟怎样传播无关。就似屈臣氏,虽然还在经营时尚的化妆品,但谁还会把它当潮流与风向标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取悦年轻人的品牌才是年轻的。

年轻人需要取悦吗?我认为毫无必要。年轻人是未来,不是现在,在他们各方面都要小心翼翼适应社会的时候,在他们还没有成为主流消费主体之前,强调满足00后的诉求,无异于定娃娃亲,要多不靠谱有多不靠谱。

品牌老不老,产品说了算。

日前,奢侈品牌Dior发布了一条关于其经典IT bag(注:“必不可少”的包包)“马鞍包”的宣传片,其土味浓烈的风格引来吐槽无数,如下:

我们很难确定这是否是奢侈品牌年轻化的一种尝试,但是无疑这会引发相关的一些讨论。在美国,千禧一代(注: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口总数为7550万。他们有着极强的购买力,每年花费2000亿美元,被认为是几代人中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一代人。在中国,千禧一代约有4.15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1%预计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将从2014年的5900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3万美元。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未来10年消费格局的主导者,所有人都喜欢新的消费者。这些年轻人的出现,意味着更大、更不同的市场,他们的喜好、区别度以及注意力渠道的迁徙也会引发新的营销方式。这种对“年轻人主导未来消费”,往往让市场营销陷入狂热,而容易走入误区——我们希望“品牌年轻化”,然而年轻人却并不买单。

一个品牌是否真的年轻有活力,并不一定需要靠年轻人的流行元素来表达。流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流行意味着总有一天会过时,如今的世界,新旧更迭也就是在朝夕之间,有的时候连年轻人自己都赶不上潮流,更何况是一个品牌。

无论是消费观念还是购买能力,显然当下的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人群。为了抓住时代的核心消费群,“品牌年轻化”变成了众多品牌讨论最多的话题。他们观察年轻人的一切,去发现他们喜欢什么、谈论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烦恼……

在很多品牌年轻化的营销案例中,确实能看到很多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也看到了更多叫着“品牌年轻化”口号却不被年轻人买单的无效沟通。

每个时代都不缺对当代年轻人群的误解,好像这就是一个天然存在的鄙视链一样。年轻人们的身上总会被贴上很多标签:叛逆、自我、享乐、懒散、不上进……就算是哪些永远怀着善意去拥抱消费者的品牌们,也在不断地给年轻人贴着自己眼中理解的标签。

从去年嘻哈风到今年街舞潮,嘻哈、街头、音乐等元素似乎是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万能钥匙;

表情包、Emoji、网络用语、二次元元素也在各种营销中屡见不鲜;

如果品牌有钱任性,还可以启用一招杀手锏——流量明星。

先给年轻人贴几个标签,然后再把这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试图收获年轻人的认同,混进他们的圈子。用看似时尚、热门、流行的元素将自己打扮成“年轻人”,这是很多品牌在年轻化的营销中常见的做法。但这些所谓的“年轻”元素是否真的让品牌达到了年轻化的目标,并打动了年轻人的心呢?

品牌年轻化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1、人群变化与品牌定位不匹配

品牌根据用户需求而进行定位,但当用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需求变化时,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就产生了冲突。这时候品牌方一般会有两种选择:

一是跟随原来的用户群体,为他们提供新品。但这个方案一般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他们会认为你的品牌是“幼稚”的,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通过消费品牌的升级而实现的。这种跟随原消费群体迁移的战略,需要通过子品牌来实现。(这里主要是指2C品牌)

另一种选择就是放弃需求变化的人群,坚持品牌原有定位,目标用户群不断动态更新。但新消费群体会认为你的品牌是“老一代”设计使用的,心理上或产品需求上无法满足新目标用户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品牌年轻化。

相比第一种策略,品牌年轻化在市场上不乏众多成功案例,成为了品牌主的最佳选择。

2、时代语境与流行文化的变化

传播渠道的变化、用户场景的变化、流行文化的变化都会带动传播语境的变化,这一点在互联网传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网络刚兴起时,许多传统品牌在移动端传播都表现的非常不适应,因为做惯了传统广告投放,会以单向传播的思路去做互联网传播,导致许多品牌的官方号都沦为了只发公关稿的地步。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网络文化,新语境迫使品牌方使用新的沟通方式,品牌年轻化的一大重点就在于,让品牌宣传匹配新的用户沟通习惯。

如何进行品牌年轻化?

90后、00后已渐渐成为主流消费力量,今天的品牌年轻化与90后00后、互联网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着手:

1、输出的内容要有网感

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大多是通过传播内容来实现的,无论是广告画面还是微信推文都是内容的一部分。网生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娱乐化、人格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挺严肃的品牌在微博上总是那么不正经,因为他们符合了网络阅读场景。

用户想要的是一个能与之沟通互动的人格化品牌,而不是一个只会说品牌广告词的企业媒体出口。品牌需不断打造自身的人格化标签,与用户玩在一起是品牌年轻化的第一步。

如何让内容输出更有网感?方向上需要定好品牌的人设属性,在执行上需要一个“有网感”的内容运营人员,有几个小技巧值得参考:

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去讲述品牌内容;偶尔进行无关紧要的自黑,增加品牌亲和力;多关注热点事件、网络流行语,并快速理解应用;利用新的表现形式,如长图插画、表情包、段子、短视频等;对网络亚文化现象进行了解关注。

当然上面的技巧也都要视情况使用,过度使用也会让人反感。

2、注重用户的自我个性表达

90后及00后的自我意识是全面觉醒的,与以往的群体不同,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及掌控欲,这都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品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用户进行自我表达:

2.1品牌帮用户表达发声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昵称瓶、台词瓶、文案大字报就是品牌产品帮助用户表达主张。

通过产品的包装也好,通过海报设计也好,我们越来越多地见到文案金句型的包装及推广物料,这背后的逻辑不仅是建立品牌与用户新的沟通方式,让用户认同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设计出文案,让用户表达自我,从而在用户群中分享传播品牌价值。

也就是说,一方面品牌方让产品新媒体化,产品包装便是品牌价值的输出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品牌社交价值,让你的产品、海报物料成为用户社交表达的媒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品牌对年轻用户群体的情感洞察是到位的。

2.2品牌让用户彰显自我

每一代年轻群体其实都反感社会对其的标签化,品牌不仅需要帮助用户发声,还需要创造机会,让用户能够自我表达。

比如说江小白的文案,其实不少是用户自己写的文案,然后通过筛选量产出来。再比如前段时间火爆的《我的说明书》H5、DIY类H5,引发了同类H5作品的爆发,背后都是用户的自我价值表达。

2.3品牌重视用户反馈

年轻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不仅来自于产品好用,也在于用户本人对品牌的深度互动,也就是用户的“参与感”。参与感其实就是用户对品牌的自我表达,心理学上也证明了类似效应,越是参与到某一事件,越对该事件有正面评价。

那么对于品牌方而言,客服入口、评论互动、用户反馈奖励机制的建立尤其重要,有时甚至只是在海报物料中、产品更新说明中,公示用户的昵称,就能取得用户的认可及好评。

3、快速沟通快速反馈

QQ浏览器的广告语“我要的现在就要”算是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不止是时事热点、流行文化变化的太快,用户的等待时间也在不断缩短,即时沟通已经无处不在。

对内容输出而言,热点事件可能过了两三天就已经凉了,想要再借势推广已经效果不大;对危机公关而言,以往的12小时内回复已经失效,若没有4小时内主动表态都算不合格的公关了;对于客户反馈、客服而言,及时的重要性更是无需强调。

业界公认有网感的杜蕾斯线上推广团队,以追热点快速、有趣而名声大噪。时刻准备与用户沟通,快速进行用户反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了。

4、产品及渠道的年轻化

品牌的年轻化绝不是停留在表明的内容形式上,而是在产品需求层面、用户渠道层面全面地与年轻群体的沟通。

收集年轻化用户的新需求反馈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改良,符合用户的新使用场景。通常来说,年轻群体对产品的平面视觉、外观包装、产品设计、产品交互、易用度都有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另外,年轻用户的信息接收渠道已经明显碎片化,对新生渠道覆盖的重要性不比生产内容更差,如今年春节以来的抖音渠道红利,已经证明了新生渠道的带货能力及传播效应。微视、小红书、直播等新渠道,《创造101》、《这就是街舞》等新网综都值得加以关注。

用户的注意力分散到哪,去哪推广就对了。

年轻化 ≠ 年轻人化

所谓的“年轻”并非指某个特定的年龄区间,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有人还未成年就开始感叹人生百态,有人年过半百却依然乐于挑战,充满好奇。这就如同“代沟”的概念一样,并不只是穿衣打扮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不同。品牌的年轻化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品牌是否真的年轻有活力,并不一定需要靠年轻人的流行元素来表达,比如下面这个“极端”的案例:

年过123岁的锐步(Reebok)去年签下80岁“高龄青年”王顺德为品牌代言人。这个加在一起超过200岁的“超高龄组合”,如果纯粹按年纪来说,绝对称不上“年轻”,而如果单从代言人王德顺的外形上硬要找一点年轻元素的话,可能也就能是那一头狂野白发中的“狂野”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组合,却让你无法说他们不年轻。锐步看到了王顺德身上年轻的态度——坚持、自信、突破极限,向消费者传递出“任何年纪,都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突破极限,打破年龄的疆界”的心态。这种态度是年轻人青睐的,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这不仅能在年轻人群众找到共鸣,还能形成更广泛的辐射作用。

除了将“年轻”与“年龄”划上等号,品牌年轻化还很容易陷入以下2个误区:

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来表达品牌

流行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流行意味着总有一天会过时,如今的世界,新旧更迭也就是在朝夕之间,有的时候连年轻人自己都赶不上潮流,更何况是一个品牌。

然而年轻人从来都是聪明的,他们能一眼分辨出“年轻”和“装嫩”的区别。

或许品牌用表面的装嫩的方式能够获得一时关注,但混入年轻人的圈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却有些难度。真年轻和强装嫩的区别在于:品牌是否真的由内向外的年轻态,而不是用装嫩的方式谄媚年轻人。一个品牌在年轻化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品牌核心,可能既不得年轻人的青睐,又会吓到原来的消费者。Gap曾经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生搬硬套的尬聊卖萌,只是品牌方偷懒的做法,不但不会让用户认同,还容易造成“土味”感觉。

年轻人要的不是一味“迎合”他们的外人,而是能够产生“共鸣”伙伴。对新事物的拥抱态度,对世界的好奇新以及面对未知的勇气是年轻人的共性,他们不需要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也不喜欢谄媚讨好的行为,他们要的是一同探索世界的伙伴。精神上的志同道合,比任何浮于表面的年轻都更容易让他们动心。

比起广泛讨论正在忍受的生存压力,他们更爱精神角落的自在

2017年就是“丧文化”的天下,但最终在年尾被“佛系文化”所取代。因为抱怨和自嘲过后,他们发现,对于生存压力,根本是计较不过来的,索性别计较了。看似平和但总是无奈。更何况,压力这个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直接面对的。比起现实生活的压力,精神世界的满足显然更得人心。

如今我国的文化演艺类消费逐年增加,而且发展态势很好;此外,人们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支出年年攀升,这其中的消费主力正式当下的年轻人。压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但精神角落得到充实却能让他们获得满足。

比起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更在意自我满足

物品选独特的,生活要个性的,别人的目光是无所谓的。这是年轻人的处世哲学,和被别人冠上某种称谓贴上某种标签相比,他们更希望活出自我,表达自我。甚至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享受独立的状态:一个人吃饭、娱乐、生活并不是孤单的表现,反倒是一种更自在的生活方式,而他们享受其中。

年轻不该浮于表面,绝对不是只改个包装,换个LOGO,而应该是整个系统化的工程,不仅要从品牌价值观入手,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是否确实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许多营销人学习江小白、小米,但是只学其形象而不学其产品,终究是隔靴搔痒,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