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探索整合式养老服务

紫荆社区银发志愿者上门陪聊。(陈红 摄)

梅山岛地处偏远,梅西村爱心食堂工作人员为生病卧床老人送餐。(沈琼云 厉晓杭 摄)

小港福寿康老年照料中心内,老人们正在上兴趣班。(厉晓杭 支倩君 摄)

小港福寿康老年照料中心内,专业人员为老人服务。(厉晓杭 支倩君 摄)

金雅男 制图

前不久,“长三角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讨会暨长三角社区养老服务联盟启动仪式在上海浦东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仑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政产学研项目的试点之一,受邀参加。

北仑区探索整合式养老服务,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经验在会上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教授指出,当前碎片化、低水平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与专业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的需求,产生了供需矛盾。而整合式养老服务体系则有望快速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北仑模式”也由此得到国内专家的肯定。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支倩君 陈红

政府与高校共建 整合式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式养老服务体系,是集健康、医疗和福利为一体的综合福利供给体系,有效引导医、养、护结合和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与释放。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去年9月,全市首个“整合式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北仑小港街道福寿康老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已陆续为辖区400余名老人提供了各类服务。

作为北仑区政府和复旦大学政产学研战略合作项目之一,这家“医、食、住、行、养、乐、学”整合式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建立,嵌入护理站、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爱心食堂、数据平台,建立与社区的共享机制。

复旦大学教授、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的三个不同形式。而在社区层面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很难严格划分。整合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其目标就是资源整合、多元协同、供需匹配、数据融合。把分散式、非集中提供的服务进行集中,尽可能在小社区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服务,让供应方和服务方的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社区居家养老一直是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一种养老方式。红联社区近些年来不断为附近老人提供理发、脚指甲修剪等服务,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比如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紧急援助、临终关爱等。”北仑区人大代表、红联社区党委书记徐寅红说,社区在各方力量支持下,引进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护理、康复、营养膳食、助浴、生活照料等基础服务,还能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专业的个体照护、康复护理及精神娱乐活动。

“照料中心运营3个月来,前来体验服务的老年人不断增多,照料中心每日8点准时提供测量血压服务,每星期提供一次免费测血糖服务,每月提供健康足浴、按摩服务,同时承担小港残疾人之家管理服务,为残疾人定期提供心理疏导、健康复健服务。”小港福寿康老年照料中心负责人周亚汉说:“为了替每个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精准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查为每个老年人制定了个人专属‘健康档案’。”

在服务中心的档案室里,存放了红联社区300多位老人的健康资料,饮食、过敏史、病史、大小便、牙齿、睡眠、皮肤等,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信息详细记录在册。这是护理人员花了近一年时间,入户调查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有助于及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从而提供与老人需求相符的养老服务。”小港福寿康护理站负责人张望男告诉笔者。

周亚汉介绍,通过探索打造“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融合养老”的新模式,中心可为辖区老人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真正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养老。

公助共助互助自助 促进养老资源整合与共享

“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的“七有”之一,居家养老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备受社会关注。

北仑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目前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94236人,占户籍人口比例的24%,其中80周岁以上13466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3239人。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仑区政府坚持先谋后动,画好顶层设计图。前年,北仑区政府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签订了“北仑·复旦”社会养老服务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社会养老领域全方位合作,建立起“四助”结合机制。

北仑区民政局局长周凌介绍,“四助”机制是北仑区养老实践的有益探索,具体来讲,就是建立“公助”机制,行政力量顶层支撑社会养老;建立“共助”机制,专业机构精准链接供需双方;建立“互助”机制,志愿团队爱心协力助老帮扶;建立“自助”机制,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加力巩固4个方面。

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去年,北仑区出台了《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以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贫困、伤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对居家养老工作进行全面谋划。同时,该区又有11个配套文件,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老年护理照料中心建设等提出了意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同时区财政每年配套18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提升。

根据目标,至2020年,北仑区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站、爱心食堂等全面覆盖。

专业机构精准链接供需双方。“针对居家养老产业化程度不高、功能不齐全的现状,我们积极引进国内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战略合作或招商引资等方式,快速提升区域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周凌介绍,在和复旦大学合作的基础上,该区先后引进了上海福寿康、杭州蓝谷、钱江养老等一批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公司,参与北仑养老服务事业。

加快融入 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

有关资料显示,长三角人口老龄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其次,低龄老人增长规模和速度远远高于高龄老人;第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比例较高,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比例在上升。

针对低龄老人增长规模和速度远远高于高龄老人这一特点,北仑区不少地方已较早普及了“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这一理念。

15年前,北仑区为老人服务的“爱心食堂”开始建设,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志愿送餐。爱心送餐队从刚开始的以送餐服务为主,逐渐发展成了以“敲一次门”“洗一次衣被”“做一次陪聊”等为内容的、贴合老年人需求的“十个一”助老服务,并相应成立了“爱心敲门队”“假日慰问队”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队伍。

至今该区以“幸福来敲门”命名助老志愿服务大队,目前全区已构架起1个区助老志愿者大队、10个街道助老志愿者中队、360多支助老志愿服务小队,助老志愿者8763名,与12743位老人结对帮扶。

紫荆社区地处北仑老城区,也是北仑最“老”的社区。该社区5000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90名,其中有不少是空巢、独居、高龄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俞君介绍,社区不断整合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种力量,助力养老服务。早在2003年,紫荆社区成立“邻里互助社”,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为独居或空巢高龄老人提供接力式的亲情服务,逐渐培养出一批银发志愿者。如今,社区里113位80岁以上老人拥有自己的结对义工。

紫荆社区还有一支临终善后志愿服务队。哪位高龄老人过世了,服务队会主动介入,跑前跑后,为有需求的居民料理后事,提供临终前慰藉、主持遗体告别仪式等一条龙服务。这不仅得到了过世老人子女的一致肯定和感激,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是养老产业有着庞大的市场。无论是机构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目前都仅仅是起步阶段,养老产业有着庞大的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据相关资料显示,养老产业中蕴藏着至少10万亿元的大市场。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不断满足老年人“刚性需求”。

最后还是那句话:“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李国民)

新闻1+1

《长三角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显示

上海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

自长三角一体化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呈现出区域互访增多、交流合作加速、信息整合发布、标准互认启动、市场活力增强等趋势及特点。

《长三角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户籍人口总数为2.14亿,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4589.97万人,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为21.47%,长三角区域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水平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总数达7801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0万余个,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超过130万张,户籍老人床位拥有率为2.8%。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为2489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数量位列第一的是江苏省,为1288家;养老床位数最多的是江苏省,为43.24万张;户籍老人床位拥有率最高的是浙江省,为3.8%。

长三角区域各地养老服务发展程度不同。通过不同的统计口径,长三角区域已实现养老信息及统计指标的统一,提供了长三角区域养老政策及信息索引的渠道,初步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养老统计制度。

(厉晓杭 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