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改”这一年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激荡新变化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王海荣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特区发展注入新内涵,彰显深圳科技创新的新使命、新机遇。

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从内核到外延进行创新,“科改”可谓2019年深圳科技创新的关键词。围绕这一关键词,深圳在科技体制、基础研究、科技金融、对外合作、创新生态等方面均迎来新变化。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呼唤“科改”

今年1月举行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深圳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携手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与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一体,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提出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8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令正在积极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圳获得了新定位,“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意味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功能、核心设施会向深圳集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认为,“主阵地+副阵地”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将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发挥得更有效,这也是将来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别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其他国家科学中心的地方。

围绕科学中心主阵地的定位,深圳率先启动了一系列“科改”动作。7月4日,《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正式印发。这份被称为深圳“科改22条”的方案,通过新设、整合、拓展、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一类科研资金、五大专项、二十四个类别”科技计划体系。

“‘科改22条’推动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机制体制,让我们可以沉下心来搞科研。”在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的李辰博士表示,随着“科改22条”的深入实施,深圳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激情不断迸发。

聚焦大装置高平台让基础研究开枝散叶

源头创新被视为镶嵌在科研皇冠上的珍宝。今年以来,深圳聚焦大装置、高平台、前沿领域,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全市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中支持基础研究资金占比超过30%。《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中也提出实施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做大做强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

截至2019年11月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其中国家级118家,省部级605家。深圳还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设立了13家基础研究机构,同时引进建设了11家由诺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研究院。

11月29日在深圳举行的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工作现场会透露,广东已启动建设10家省实验室。其中,由深圳举办或者参与的共有4家,包括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鹏城实验室聚焦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已初步建设4个大科学装置——鹏城云脑、鹏城靶场、鹏城云网、鹏城生态。

与此同时,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入选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深圳技术大学去筹设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揭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进入筹建,令鹏城基础研究的力量不断壮大。

激荡阵地让科学中心多轮驱动

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过程中,深圳布局了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要子阵地。

位于北部的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10月30日举行的深圳市光明区投资推介会显示,光明科学城正围绕新一代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领域,集中建设世界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建设,并落地建设了中山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

而在深圳河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亦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11月22日,位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周边14个卫星园区和配套项目同时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新增约174万平方米科研产业空间。

创新主体突破产业技术瓶颈

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通过深入实施高企培育计划,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从中跑出了一大批重视基础研究的科企龙头。

在全球5G商用市场上,华为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断为世界各国提供服务,其所在的坂雪岗,正崛起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自主可控的世界级5G产业基地。

今年顺利扩区的深圳高新区总规划面积达159.48平方公里,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发展布局。按照规划,到2035年,它将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中提出,由企业梳理凝练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技术参数指标,引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力量,着力解决广大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0月9日,深圳市科创委对2019年第6批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结果进行了公示,237个项目“通过验收”。这是今年7月深圳启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以来,首批参照新管理办法进行受理并完成验收的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的“高能量长寿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深圳市飞匠科技有限公司的“桌面心电健康监护系统”榜上有名。在科改的激励下,集聚创新要素,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放眼全球对接创新资源

一个月前,深圳湾实验室与世界知名生物医药研究机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及创新药物应用转化国际合作。

像深圳湾实验室这样放眼全球,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技术攻关的案例,在深圳不胜枚举。

《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中提出,在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上与国际接轨,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一方面,政府主动布局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悬赏赛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向全球发布项目指南,联合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另一方面,汇聚一批国际和港澳知名学者担任计划项目的评审专家。

值得关注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强化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改革方案中提出扩大“深港创新圈”计划项目类别,促进深港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深澳两地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合作。

12月初,《深圳市深港澳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束了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环节。这预示着深圳正积极谋划加大支持深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的力度,一出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的大戏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上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