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 成都蓝

市民体验卡丁车

“锦”色名片

左手丝路,右手长江的经济活力,这是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的商务蓝;秀冠华夏,动静皆宜的人文魅力,这是成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器蓝;两江环绕,两山环抱的生态引力,这是成都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蓝。

蓝色是亘古的岁月,青藏高原臂膀东延的尽头、岷江浩水滋润的沃野中央,3000年前,古蜀人筑城于此,在晨光熹微中醒来、在日薄西山时沉睡,更在湛蓝色的天地间擘画城市的未来;蓝色是时间的延长,日月凌空、时光环行,天空总是从鱼肚白的黎明变为藏蓝色的繁星,而生活的轨迹从白天延长至夜间,人们在穹顶之下不停行走,只为编织最美的梦境;蓝色是城市的活力,日夜相依、动静相宜,人们白日站在金融城的高楼里,争相仰望苍穹,直抵世界的最前沿,夜间亦坐在锦江的游船上,在一江斑驳的光影里把酒言欢。

“锦”彩时刻

今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随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相继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自古极具消费基因的成都,亦于9月迅速出台了《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在夜购、夜读、夜览、夜动、夜食、夜色、夜趣、夜游、夜靓、夜览十方面给出了明确任务,致力于打响成都夜间消费品牌,加快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道路上,我们且走且寻且感悟,闪亮了首店经济遇上公园城市焕发出的金色,也惊艳了特色小店遇上市井文化衍生出的红色。这一次,我们在动静之间探寻到了深邃魅力的蓝色。

“我看飞来的云朵不断擦拭天空,擦亮龙泉山脉的逶迤,擦出一片似海的蔚蓝和朋友圈的惊喜。伸手出去就可以,摘一枝西岭雪山杜甫种植的诗句……这是哪来的神来之笔,勾勒出成都之蓝,滴淌出绿水青山?”在成都诗人张清伟笔下,我们看到了蓝色的“蓉”颜。那“蓉”颜,是成都岁月静好的天空,也是烟波浩渺的三岔湖,是怒放枝头的蓝花楹。

但是今天,我们想表达的蓝色“蓉”颜,事关产业,事关消费。这“蓉”颜,与诗人笔下的成都之蓝,相同也不同:同处一片蔚蓝苍穹之下,却是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呈现。“锦”色·“锦”彩——《成都经济观察》聚焦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第三期,聚焦夜间经济,通过讲述24小时不打烊、将北京以外的“首店”落子成都的三联韬奋书店,以及上演速度与激情的成都首家室内卡丁车馆,看看夜空中的“成都蓝”如何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展现出成都夜经济不一样的魅力?

动若脱兔的夜色蓝——

卡丁车上演

“速度与激情”

城市的日和夜虽然物质不变,其形态和运行模式却有着千差万别。日间的城市以生产性活动为主,人们经过一日的紧张工作,压力需要释放,精神需要放松,夜间则以消费性活动为主。

成都的夜晚,从火爆的夜间超市到新兴的夜间博物馆,从24小时快餐店到24小时书店,再到灯火璀璨的锦江两岸,也能从24小时不打烊书屋的静谧中跳跃至339德国进口国际卡丁车馆里的“速度与激情”……事实上,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竞争新赛道,已然成为了国内城市不约而同的想要尝试撬动的“蛋糕”,而成都的“夜间消费场景”更是不仅于此,融合了艺术、文创、赛事等新兴消费业态也在城市的夜间频频发力,以期在夜晚呈现出白天“蓝”下同样的城市活力。

促消费萌生出的“机”遇

在夜晚感受蓉城的“速度与激情”

步入339,循着轮胎与沥青赛道产生的摩擦声,以及卡丁车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很容易就能找到这家卡丁车赛道的所在——商场A栋2层。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甚至有点惊讶的选址。由于对场地和安全性有着特殊要求,传统的卡丁车赛道大多位于地面或地下,像这种位于商场楼上的并不多见。“考虑到承重、层高等问题,卡丁车馆的启动确实颇费些心思。”卡丁车馆的负责人鄂方羽表示,现有的场馆打破了传统卡丁车的概念,除过采用电车达到环保的目的外,还实现了室内环保全沥青赛道,独一无二的声效系统不仅仅有声音,而且根据负载状态,行驶速度以及驾驶状态下的机械原理进行的声效模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驾驶者的快感,达到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成都首家全室内沥青卡丁车赛道,赛道由迈克尔舒马赫和拉尔夫舒马赫卡丁车赛道设计师Michael Kolbinger亲自操刀完成。F1赛道唯一指定护栏等设计及配套硬件。”鄂方羽认为,传统的夜间消费基本围绕吃喝展开,当下随着成都不断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市民游客不止是霓虹灯下的吃喝和“买买买”,还可以看到博物馆夜场里游人如织,24小时书店里书香氤氲,运动馆内的挥汗如雨,成都人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拥抱夜晚。

“以339为代表,这样‘朋克’与‘养生’共存的特色夜间消费生态圈,无疑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游客体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在个性化的消费场景中真正盘活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鄂方羽向记者表示,希望卡丁车作为竞技体育与休闲娱乐,能够让大家真正坚持自己的兴趣,又能在整天的忙碌工作后释压。

年轻人营造出的“动”感

营业时间已延至夜间12点

“80、90甚至00后年轻人已然成为夜间消费主力军,同时对夜间娱乐活动有着丰富并且多元化的巨大需求。”鄂方羽告诉记者,营业时间已经延长至夜间12点,今年国庆期间卡丁车馆内基本每天都会从9点半营业至次日凌晨约1点,客流高峰期一天更是发车达近500次,也反映出了成都夜间所蕴藏的巨大活力。

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对于赛事运动的价值在何处?“伴随着消费场所经营时间的延长,成都的夜间经济空间正在越发多元且具有连贯性。”鄂方羽表示,显然当下的消费呈现出人群年轻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城市大力推动夜间经济将从政策引导、环境保障、氛围营造等多方面为行业发展创造优势条件。她表示,卡丁车的消费基本都是年轻群体,因为夜晚也是其主要的营业时段,“我们除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外,还进行晚九点后更多线上优惠等促销活动尽可能向此时段引流,同时丰富车型、形式,拓展女性、亲子、青少年儿童等消费群体,大力推广卡丁车运动,为夜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场景。”

鄂方羽认为,无论是高压环境下对解压放松需求巨大的一线城市,还是夜间活动时间更宽裕、消费能力逐渐崛起的二三线城市,要想发展夜间经济,挖掘本地特色元素、叠加科技等前沿表达手段,融合开发多元消费场景的新模式才是各个城市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我们希望在成都精准的政策保障和支撑下,将卡丁车馆打造成为沟通交流、赛事运动的综合展示平台。”那未来如何借助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机遇壮大自身?鄂方羽向记者透露,年底将结合城市绿道举行卡丁车城市公路赛,希望实现绿道与运动的双重推介,继而做自己的IP,而在经营部分也要开放更多的平台,“两只脚都在走”。

静若处子的魅力蓝——

24小时书店

城市的精神家园

上周五,致力于成为世界了解天府文化重要窗口的2019成都国际书店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畅销书作者、优秀策展人、知名书店创始人在这座城市开启了一场关于书店与城市的头脑风暴。成都,这个西部地区的文化高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爱书人、书店与之产生共鸣。

同样是上周五,在难得的晴好天气里,迎着落日的余晖,记者在夜幕即将来临之时,采访到了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店的店长胡晓燕。在北京之外开的第一家店就选择成都,三联韬奋书店彼时的考量是什么?开业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成都收获了哪些感动?每周五、周六晚选择通宵营业,这里又能遇见怎样的故事?

世界文化名城的魅力蓝

三联的“不二之选”

2018年1月21日,三联韬奋书店在成都宽窄巷子开业;而在早前几天,也就是2018年1月11日,成都刚刚荣获“2017中国书店之都”称号。巧合?却也不是。

“我们做了大量调研。成都书店数量仅次于北京,这给了我们充分的理由。我们都认为,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未来实体书店将在这里有很好的发展。”上周五,在三联韬奋书店,胡晓燕向记者回忆了两年前选择成都的缘由。

成都身兼“休闲之都”“美食之都”等众多标签,向来以缤纷多彩的夜生活闻名。在这里,夜间经济既是春熙路深夜排队的火锅,又是九眼桥觥筹交错的热闹……而随着市民生活品质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成都的夜间经济也迈入了更加关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时代。詹国枢认为,成都发展夜间经济要与其他城市错位竞争,跳出“休闲”“美食”等传统的城市夜生活标签,造一个引领消费的“耍都”出来。

“耍都”到底要如何才能“耍”起来?詹国枢借用其著作《感官消费》中的观点为成都支招。他表示,通过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5种感官切入,发展5个层次的夜间消费。

具体而言,首先是“味觉消费”。“说到吃,没有一座城市能与成都相比。”詹国枢表示,“夜间的吃不同于白天的吃,必须在‘补充’‘特色’4个字上下功夫。”他指出,小龙虾、烤肉串、酸辣粉……这些食物无论在哪个夜市都是标配。“这些食物有一些共同点,既‘无足轻重’又‘挺有意思’,只要精心做好,就会有大市场。”

其次是“触觉消费”,“足疗、按摩等业态在发展夜间触觉消费上就大有用武之地。”詹国枢进一步补充道,“发展这些业态的关键在于要做好引导、管理和监督。”

第三是“听觉消费”及“视觉消费”。“这是5种感官消费中层次最高、最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消费。”詹国枢认为,“在夜间经济中加入‘听觉消费’‘视觉消费’的成分,夜间经济将会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因而更具色彩、更有味道。”他举例建议道,可以在夜市中植入文艺演出,如有意识地组织歌手及音乐爱好者前去表演,或植入相声、曲艺、小型歌舞表演等。“既烘托了夜间经济的热烈氛围,又给消费者提供了视觉听觉方面的享受,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好事。”同时,要推动夜间书店、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在夜间开放,甚至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设置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气息的灯光秀。

“只要千方百计地满足消费者在夜间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5大消费需求,夜间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詹国枢表示,“我相信,夜间经济在成都一定大有作为。”

记者 李艳玲 刘金陈 孟浩 摄影 张青青

相关文章